三把尺子衡量数字生态
2021-10-16 15:00:00

数字生态指数2021已经发布。 数字能力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动力,但数字能力尚存在普遍短板;数字能力高度依赖人才建设,但人才融合才是关键;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是不二法则,但各区域可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生态。此正是数字生态指数2021中的核心观点。

数字生态指数2021已经发布。
数字能力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动力,但数字能力尚存在普遍短板;数字能力高度依赖人才建设,但人才融合才是关键;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是不二法则,但各区域可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生态。此正是数字生态指数2021中的核心观点。

图片

 

数字生态指数的由来

 

数字生态指数的推出,源于对数字经济的科学评估。单纯以GDP指标评估,显然必有偏颇,因为这会忽视技术创新、人才培养、生产效率等等。数字生态指数即在此背景下诞生,其是数字经济的评估体系,更是数字生态的分析体系和诊断体系。2020年10月,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,首次发布《数字生态指数2020》报告,其引入多方参与,聚合多源数据,多维度、多角度地构建了衡量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估体系。2021年,数字生态指数沿用此前理论框架,由数字基础(基础设施、数据资源、政策环境)、数字能力(数字人才、数字创新、数字安全)和数字应用(数字政府、数字经济、数字社会)三部分构成。其中,数字基础、数字能力、数字应用一级指标保持不变,这也是衡量数字生态的三把尺子。此外,合作单位及二级指数数量,则由15个增至23个,即新增云栖指数、数据流通指数、AI开发者指数、数字经济投资者信心指数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、数字生活指数、社会纠纷搜索指数、数字乡村指数8个新指数。
 

驱动数字生态的三种类型

 

具体而言。数字生态指数理论框架中,省级数字生态被划分为全面领先型、赶超壮大型、发展成长型、蓄势突破型四种状态。2201年,江苏成为继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广东之后,第五个数字生态“全面领先型”省份。数字生态“赶超壮大型”省份,也增加至10个,重庆、贵州、陕西进入了此阵营。具体到中国城市级数字生态2021,排名前五位的城市,依次为北京(84.1)、上海(77.9)、深圳(64.8)、广州(60.2)、杭州(56.4)。此外,重庆(45.8)位于第10位,长沙(36)位于第16位,贵阳(32.9)位于第24位。再结合数字生态指数理论框架分析,北京属于典型“能力驱动”型城市。其是数字人才高地,正在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。长沙属于“应用驱动”型城市,其依靠“产业驱动”和“民生驱动”的双轮模式,带动了数字经济发展。贵阳则属于“基础驱动”型城市,其率先将大数据提升至战略高度,并带动华为、苹果等一批全球知名科技企业落户。

 

数字能力还是普遍短板

 

“但数字能力还是普遍短板,”作为数字生态指数的负责人,北京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平文院士,对于指标进行了解读:“数字能力是驱动城市群增长的核心动力,数字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数字能力。”

图片

举例说明,成渝城市群、长江中游城市群并不缺少产业支撑,5G网络、智算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也在快速建设之中,但尚缺乏扛鼎的“能力驱动”型城市。这相比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,明显不利于数字生态的梯次构建。

但也另需说明。数字能力并不应局限在一座城市,可在城市群内相互借力。以成渝城市群为例,成都和重庆并非竞争关系,两座已在数字产品制造业、数字产品服务业、数字技术应用、数字要素驱动业、数字化提升业形成互补。
 

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

 

不仅如此。“数据的价值,只有在有能力的人手中才能变现。”张平文院士认为:“数字能力的提升,高度依赖人才建设。既然引进高端数字人才相当困难,各地就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生态、数字经济。”确实,发展数字能力的核心在于人才建设,这就包括不同行业的科研、工程、技术、管理等各级人才。而分类分级的人才融合,推动科技人才与应用人才,在同一平台中合作创新,才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,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关键。以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为例,其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指导下,由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共建,这里云集了学术、科技等中高端人才,也正在重庆当地与产业、管理、工程人才对接融合,共同进行产业创新。这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的原因。数字经济是科技与经济的融合,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充分对接,但中国各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模式并无相同。例如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苏州,就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,每一种发展模式也都有与之匹配的人才建设方案。北京正在充分发挥人才高地优势,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,并涌现出众多科技独角兽企业;深圳建设了较好的营商环境,充分发挥了产业优势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;上海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条件都较良好,属于均衡发展的模式;苏州则借力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链,建设和发展了自身的产业链,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。此四种模式,正可被中国多数城市借鉴发展。例如重庆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而成都则可追求创新链与产业链均衡发展。当然,中国城市营造数字生态,也需更具国际视野。这就需要在数字基础、数字能力、数字应用之外,增加对“数字规制”维度的关注。这或将成为衡量数字生态的第四把尺子。而作为对“数字生态指数2021”总结,张平文院士最后表示:“数字化转型是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重要路径,只有营造良好数字生态,才能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;才能促进各地人才建设;才能提升国家竞争能力。”

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 版权所有
渝公网安备50009802002192